本网讯(通讯员 薛硕)为促进非医学类教师的科研发展,10月23日上午,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邀请朱本超教授作专题讲座,分享其科研转型与发展的经验。本次讲座以“从理论物理到计算材料物理的转变 ——一名公共课教师在医学院的科研路”为主题,吸引了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公共课教师参加。活动由学院副院长邬闻文主持。

讲座中,朱本超教授以诙谐幽默而又富有洞见的语言,以 “科研转型心路” 为主线,回顾了自己在医学院校从事公共课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经历。他首先谈到,自身理论物理的专业背景与学校的医学背景存在一定差异。随着学校发展阶段的变化,对教师的科研要求不断提高,公共课教师逐渐面临一定的发展困境:科研平台条件有限,在项目申报中难以冲出学校,高水平论文发表也屡屡受阻,长此以往很容易沦为“上课robot”。而在职称评审、聘期考核等关键职业发展节点,科研成果又是硬指标,使其不得不思考自己的科研如何发展。朱教授讲述的这些引起了在场教师的共鸣
面对发展瓶颈,在学院的支持下,当时年近四十的朱教授专门外出学习了一周,希望能重新定位科研方向。经过反复思索与实践探索,他最终将自己的科研方向转向计算材料物理领域。从2019年起,他围绕镁基团簇开展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层次稳步提升。尽管成果渐显,他依然面临着无团队、无实验、无底蕴的艰难局面,朱教授从不幻想“一招鲜吃遍天”,他始终在思想如何突破。今年,他又将研究重心拓展至VASP2D热电材料领域,已有几篇论文顺利见刊。
在回顾个人科研转型之路后,朱教授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工作经历和人生体验,分享了他对公共课教师如何突破科研困境的思考。他认为,科研方向的选择应根植于对自身性格特点、职业规划与人生追求的综合考量。谈及转型中的心态调适,他以“莫冲动、莫兴奋、莫绝望”九字箴言相赠,并借诗句“白发青丝一瞬间,年华老去向谁言”勉励在场教师珍惜当下,奋发有为。
本次讲座不仅为医学院校公共课教师破解科研困境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也为非医学背景教师在医学类院校找准科研定位提供了宝贵参考与启示,有效为在场教师注入了科研信心。(审核人:邬闻文)

